1、可操作考试项目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对学生调查,可设置项目的百分率在80%以上有跑、跳跃、投掷、球类,其中体能类占82%,球类占56%,说明跑、跳、投在项目设置中占主导地位。体育考试可分为以下五类:(1)耐力类:男生1000米、女生800米、游泳、3分钟25米往返跑(替代)(2)力量类:掷实心球、仰卧起坐、引体向上(男)、斜身引体(女)、屈臂悬垂(3)田径类:立定跳远、跳远、三级蛙跳、50米、100米(4)技能类:篮球(半场来回运球上篮、投篮等)、排球(自抛自垫、对墙垫球等)、足球(25米绕竿运球、踢准等)、技巧、广播操(5)综合类:武术、1分钟跳绳、踢毽子、地域性民族民间体育项目

3、贯彻落实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》,形成良好的科学训练方式由于学科特殊性,不是短期强化训练所能补足的功课,好成绩的取得,是长期锻炼的结果,换一个角度看当前体育中考,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应试教育方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。为此,各校积极发挥体育中考的激励性功能,确实要认真落实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》,加强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,消除体育中考出现的应试体育倾向,用全面发展学生的标准,并结合新课程标准,制定出一个科学、系统的三年规划,形成良好制度,并得到认真的落实,时间一长,学生也会养成运动习惯,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,在最后的测试中也会变得不吃力、与平时一个样的情况。如北京景山学校初中的三年中,体育课总是安排中长跑练习,不求速度,只为了培养耐力,这个做法被学生们称为“三年磨一剑”。

4、出台监管、激励政策。加强制度建设,规范教学行为,引导学校体育常态发展,广泛开展学校课外文体活动,丰富校园推进“2+1”工程,有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
5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学校体育制度,如评比贯彻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》先进学校和个人;与年终的考核挂钩等,体育中考作为其中固定量化项目,且占有一定权重,促进学校体育逐步走向规范。同时,要配套严格的监管措施,制止、防止出现的浮夸、造假等不良倾向的存在。加大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,建设、购买体育场地、器材等硬件。有效的调动师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,给学生一个舒适的锻炼环境,让他们更方便、快乐的进行身体锻炼。